#香港女氣候倡議家 #鍾芯豫 #南極洲 #氣候考察 #碳中和 #科研 #可持續生活 #氣候變化 #世界地球日
Interviewed and written by Tina Tang. Edited by Samson Tong. KV created by Cara Chow and Rachael Wong (Content provided by ECHO ASIA)
編者的話
世一!世界第一個南極洲的氣候考察及海上科研旅程早於2023年2月13日至24日完成。所幸,一位本土年輕女氣候倡議家鍾芯豫(Natalie Chung)隨知名海洋生物學家和國家地理學會駐會探險家 Dr. Sylvia Earle 及青年團隊前往南極洲完成該旅程。經歷12日的考察,團隊帶著大量科研成果,提出「八大海洋氣候方案」,並製成南極考察紀錄片播出。
ECHO ASIA 作為是次「南極洲氣候考察之旅」官方傳訊及媒體夥伴,非常榮幸可以與世一「女氣候倡議家鍾芯豫」詳談並了解更多關於是次南極洲的氣候考察之動人細節以及所見所聞。
關注氣候的香港「環保少女」
立志應對氣候危機的本土年輕女氣候倡議家鍾芯豫(Natalie Chung)隨知名海洋生物學家和國家地理學會駐會探險家 Dr. Sylvia Earle,參與到110位科學家、各業界氣候活動家及政策制定者的團隊中,為被美名曰「21世紀諾亞方舟」的氣候考察作出不少努力。
鍾芯豫的考察並不容易,自小關注環保的她累積不少相關經歷與故事,除與同學成立V’air 低碳本地遊,更攻讀牛津的環境變化與管理碩士課程。除了自身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更需要團隊的配合與準備。早於啟程一年前,鍾芯豫便需要與其他20多位核心成員基於最新的科學研究討論緊扣海洋的碳中和方案,更需結合整個團隊110人最真實的體驗和科研成果,並考慮完整的有效方案,推進2035年碳中和目標。
Q1:「在前往南極前,你與其他成員進行了一年的商討,當中需要準備或有什麼預期才能出發前往南極?」
Natalie:「我們20人組成的籌備委會 (steering committee) 成員自2022年頭開始,每個月召開網上會議,商討如何在氣候海洋方案上達到共識。我們在研究員的領導下找出一個社會科學的框架,匯聚不同的方案。
我們的團隊也提出了一個簡約的行李清單,希望盡量減少浪費。因為離開南極的飛機的限制,除了攝影儀器以外,每人只可攜帶20kg的行李,必須盡量簡約,找出最合適,輕便而保暖的裝備。我有幸得到循環時裝品牌 Houdini 與 Innotier 贊助環保的保暖衣物,船上衣服有adidas end plastic waste系列贊助。」
假若山峰崩塌時
「南極就像海洋及環境的縮影,當親眼目睹大自然因人類發展而急劇惡化時,擔憂的情緒自然而然地湧出。」
南北極曾發生異常高溫的情況,在鍾芯豫12日的旅程中,亦曾目睹因氣候變化帶來的異樣南極洲。看著冰山一片片剝落、倒塌、企鵝的主要糧食「磷蝦」逐漸消亡、被暴風裹挾而受傷的企鵝幼兒、綠藻蔓延反映背後的大量冰雪消融⋯⋯種種畫面都在宣告地球陷入氣候危機。
Q2:「是次南極氣候考察,有哪個/哪些畫面讓你感到非常震撼?為什麼感到震撼?」
Natalie:「最震撼是冰川崩塌的畫面和巨響。原來融冰是南極的日常,每分每秒冰川也發出裂開的聲音。有時候考察隊成員會告訴我們,裂縫即將崩塌,我們的橡皮艇 zodiac 就要馬上駛遠。因為塌下來的冰會造成巨浪,就像小型海嘯,構成安全危機。」
Q3:「南北極曾發生異常高溫的情況,那麼在12日的科研旅程中,你們有在南極洲遇到極端天氣或異常生態嗎?若有,這些情況反映了人類的哪些舉動造成環境傷害?」
Natalie:「我們最高溫一天高達攝氏6度。2022年是南極最熱的一年。有些考察隊的成員20年前到過南極,當時全年的溫度一定在零下。我們目睹和感受到氣候變化對南極的威脅。」
她補充:「我們有幸看到南極生態圈底層的磷蝦,這些幾厘米的蝦是企鵝、海豹、鯨魚的主要食量。但因為海水變暖的關係,磷蝦的數量在過去40年減少了七成多,威脅其他依賴磷蝦維生的物種。我們亦看到冰面大量綠色雪藻,不再是白皚皚的雪地。因為溫度變暖有利雪藻生長,但導致白色雪地的 albedo 降低,無法有效反射太陽光,進一步加速變暖和融冰,帶來惡性循環。」
我們或許不能像鍾芯豫般代表香港出席聯合國COP25氣候變化大會、參與世界首個南極洲氣候考察之旅的專題紀錄片拍攝,但只要我們實踐生活中的微小習慣,例如改用海洋友善防曬產品、拒絕購買磷蝦副產品、在洗衣機加入濾網過濾微塑膠,已可為海洋邁出一大步。
旅程的餘韻
旅程結束後,鍾芯豫作為考察隊上最年輕的嘉賓講者,已在過百名專家前分享過她在創新海洋生態教育的工作,以及帶動亞洲海洋科技企業的遠景。團隊為推進2035年碳中和的目標,多達110人的青年團隊,每人負責跟進其中一項方案。包括設立海洋保護區、培養年青人成為氣候領袖、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傳遞相關信息鼓勵個人行為改變等。
方案期望能從根本減少碳排放,更希望藉此鼓勵人們了解氣候變化。鍾芯豫正正便是擔任關鍵意見大使,到各大學校和機構親身演講,向大眾分享相關考察經歷,以提高人們對氣候變化的了解,解決關注保護生態的迫切需要。
Q4: 「你曾提及Dr. Sylvia Earle讚賞香港的海洋生態環境和珊瑚等物種多樣性,而且香港佔全球10% 的造礁珊瑚。那麼你們的團隊於未來有計劃與本地機構合作,推行相關的保育或宣傳嗎?」
Natalie: 「在太古基金的支持下,我加入了 Hong Kong Marine Protection Alliance (香港海洋保育聯盟),將與一眾香港的海洋生態學家、企業家、NGO等群策群力,推動海洋保育,尤其是生態修復的工作。我也進行一系列的公眾教育,包括上星期向一班都會大學學生分享南極經歷。現在正與氣候變化博物館和香港海事博物館上商討舉辦多媒體展覽。除了南極的照片和影片外,亦會加插展品,分享香港和亞洲的海洋保育和創科項目,拉近南極和亞洲的關係。」
Q5: 「你所在的團隊提出了八大海洋氣候方案,在考察結束後,每位隊員將負責跟進其中一項方案,想知道Natalie 會負責哪一個方案?你會如何規劃在香港實踐?」
Natalie: 「我負責跟進第六和第七個方案。
第六點:我們傳統以來忽視了海洋和氣候的關係,我希望透過個人的倡議及社區教育工作,重新建立兩者間互為影響的連結,讓大眾明白保護海洋是氣候行動的重要一環。
第七點:現代社會在整個產業鏈的浪費太多,從前端的生產運輸,到終端消費者的廢棄物。這個情況在香港及其他亞洲地區也很嚴重。比如說漁業,全球從事漁業的人口中,超過八成來自亞洲。但亞洲漁業的科技較落後,效率和產值低,亦出現不少過度捕魚和非法捕魚的問題,威脅海洋生態。我現在積極與亞洲不同海洋科技的初創和科技公司洽談,商討如何利用科技幫助亞洲提升漁業的效率,減少浪費和環境破壞。」
「藍色心臟」的故事,未完待續
你有沒有想過2099年的地球是怎樣的?將於2023年6月底在新加坡植物園的CDL綠色畫廊中發布的氣候倡議展覽,會首次展出每位團隊成員寫下暢想未來世界的信,及個人對守護南極與海洋的願景。信件亦會於2050年與2099年拆開,屆時便知大家心中的美麗藍海仍否存在。
Q6:「能否率先向我們透露些少你在時間囊中寫下,你認為最希望做到關於海洋生態的願景?」
Natalie: 「兩封信是寫給未來的愛人,一封2050年打開,假設地球按 『business as usual』發展的後果,一封2099年,假設我們加速氣候行動和海洋保育,成功扭轉地球的命運。在2099年那封,我說自從南極考察後,鼓勵到大家仿效南極如何利用「南極條約」保護這片無人之地來保護海洋這個commons。成功達到聯合國海洋公約 「30 by 30」 (2030年保護30%全球海洋)的願景。」
Natalie 最後補充: 「我希望趁此機會感謝 Friends of Asia, Dorsett International Hospitality, QBE Hong Kong 和 Swire Trust 的贊助。全靠一眾贊助商和夥伴的慷慨支持,我才能無顧慮地專注氣候和海洋倡議工作。我知道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亦因行程帶來了一定的碳排放和環境影響,所以我決意竭力推廣考察的成果,像李樂詩博士當年啟發我一樣,啟發更多青年成為氣候領袖!」
後記:
地球的心跳聲,源於海裏的鯨魚叫聲、企鵝在冰塊上行走的腳步聲、呼嘯而過的海浪聲,還有海鷗越過海洋時的鳴叫。未來如何讓心跳繼續跳動,便是我們每位的任務。